上世纪70年代,他身患重病来到南通求医,
医术帮他战胜死神,还得到医护人员如家人般的照顾
40年后,85岁老人寄来“感恩包裹”
21日,一件不期而至的邮政包裹摆在了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办公室的桌子上。包裹下方是一行笔迹颤抖的落款:我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完成生命终结的心愿。打开包裹,一面锦旗、三盒巧克力和三盒松糕,以及两封写给当年医院医护人员的感谢信。信中,语言朴素却字字真情,让读过这封信的医院工作人员无不潸然泪下。这份特殊的“感恩包裹”,来自现居住在上海的85岁老人陈克先(应当事人要求,使用化名),感谢医护人员40年前将自己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救命之恩。随着记者的采访,一段跨越时空的医患真情渐渐清晰起来……
感恩包裹寄来跨越时空的医患深情
“我这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
来完成生命终结的心愿”
2月21日下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办公室收到一件邮政包裹,包裹封面用歪歪扭扭的笔迹写着“烦请送至芦泾港路66号,现已退休的医生宋达、黄向群或肺科医院领导收启”,落款是“上海市徐汇区龙华镇一位退休的陈老伯寄”,包裹的最下方还有一行落款:我这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完成生命终结的心愿。
带着满腹疑惑,医院党总支书记李萍打开了包裹,里面有一面锦旗,上书“大爱无边 情深似海,妙手回春 生命不衰”;三盒巧克力和三盒松糕,上面贴着剪成心形的红纸,红纸上分别写着宋达、黄向群医生的名字;两封感谢信,分别寄给宋达、黄向群医生和全体医护人员。
原来,这是一名曾于上世纪70年代在医院住院治病的患者写来的。患者名叫陈克先,靖江人,现居住在上海,今年已85岁高龄。信不长,语言朴素,却字字含情,跨越近40年的医患真情跃然纸上。
“久别多年,我一直很想念你们,总想来当面感谢,但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如愿。三十多年前,在我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是你们精益求精的医术和你们的良好服务,把我的顽症彻底根治,是你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至今病情未曾复发过,身体很健康,家庭幸福美满……”
信上写的“芦泾港路66号”,还是当年医院的旧址,这么多年过去了,医院已四易其址,旧貌换新颜,当年的“南通肺科医院”也成了综合性的“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透过信上认真而又吃力的笔迹,以及字里行间的真情流露,医护人员仿佛看到一位耄耋老者小心翼翼地将红纸剪成爱心贴在盒子上;铺开纸,握着笔,一字一句地倾诉着隐藏在心中近40年的医患深情。
40年前 在南通肺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前身) 医术和真情帮他战胜死神
来医院时因大咯血昏迷不醒
出院时和救命恩人结下深厚的感情
陈克先在信中感谢的宋达医生,今年已经是白发须眉,21日,他专门赶到医院,在展开患者为自己写的感谢信的刹那,这位82岁的老医生同样哽咽了。读完信,宋老唏嘘道:“记得!我怎么会不记得他?比我大3岁,身材中等,皮肤较黑,性格内向。”
当记者惊讶于时隔这么多年,一位救死扶伤几十年的老医生竟然对一名普通患者记忆如此深刻时,宋医生说:“我们当年和病人打成一片,不分彼此,感情非常好。而且,他是我的一名在靖江人民医院工作的同学介绍过来的,所以记得很清楚。”
大约在1975年的春天,一名面色焦黄、形容枯槁的中年男子一路舟车劳顿,被家人从几十公里外的靖江送到南通第六人民医院的前身——南通肺科医院,这名男子正是陈克先,患的是严重的肺病。医院当时是苏中、苏北地区较为有名的疑难重症肺病诊治专科医院。送到医院时,陈克先因在颠簸的途中大咯血而导致堵塞气道,昏迷不醒,生命危在旦夕。
接诊的宋达医生见状,立即抬来担架,和其他同事对陈克先进行了紧急抢救,他们不顾被传染的危险,为他吸出口腔里、咽喉部的积血和血块。因抢救及时,陈克先慢慢缓过气来,脸上也开始有了血色。随后,宋达医生把他安排在靠门口的床位方便查看。以后的日子里,宋医生每天来来回回十几次地去他的床边巡视病情,有时还会抽时间陪他聊聊家常。
那时,医院一共有80张床位,却只有5个医生、7个护士,不分白天黑夜地忙。“那时的医生除了治病救人,再也不想别的。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生怕病人有个三长两短。看到病人咳嗽、痰血都很着急,病人病情稍微有个变化,我们随时就奔过去。”宋达说。
那个年代,医生辛苦,病人更苦。那时人们都很贫穷,但为了让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实在拿不出钱的病人先看病,等出院后再由会计兼收费员到病人家里收取医药费。但常常是,这些收费员不辞劳苦,搭乘手扶拖拉机再步行到达病人家里后,却只能抹着眼泪离开,分文没收。“有些患者家庭实在太困难了,让这些收费员都不忍开口收钱。”回忆起当年,宋达医生慨叹道。
陈克先在住院病人中属于性格内向的,不爱说话。但这是有原因的,他来自靖江农村,家庭极度贫困,又染上重病,心里既自卑又感到压力特别大,所以变得沉默寡言。但在南通肺科医院,却得到医生和护士如家人一般的呵护。住院期间,陈克先经常没钱吃饭,医护人员看在眼里,便轮流带饭给他吃,家里吃什么,就带给他什么。有时家里难得做个荤菜,烧个红烧肉,头一个想到的就是给陈克先盛一份。在治疗上,也是尽可能地为他减免费用,缩短住院周期。这期间,医院里黄向群、蔡沧海、方裕等医生都和陈克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由于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治疗、恢复,陈克先在南通住院将近一年。第二年的春天,陈克先终于可病愈出院了。出院时,宋达、黄向群、蔡沧海等医护人员将他送到大门外,陈克先依依不舍地一步一回头,向自己的救命恩人挥手道别。
40年后 在上海老人家中 完成“生命终结的心愿”
他心里始终有个愿望未能完成
那就是要对当年救命恩人道声“谢谢”
斗转星移,近40年过去了,从生命旺盛的中年到人生垂暮的老年,和陈克先一样,当年将他从鬼门关救回来的那些医生们,也已渐渐老去,蔡沧海医生已经去世,黄向群医生现定居美国、方裕医生生活在上海,能联系上的,只有宋达医生了。
这么多年,摆脱病魔侵扰的陈克先一直很健康,在上海工作直到退休,目前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但一直以来,他心里始终有个愿望未能完成,那就是要对当年的救命恩人道一声“谢谢”。但老人不知道当年的医院是否还在,也不知道即便找到了医院,那些医生是否还在。其间,老人也想了很多办法,但一直没能找到医院电话。其实,这期间,南通肺科医院四度搬迁,早已更名。
但这个埋藏在心中的感恩之情越久越迫切,老人怕有一天离开人世,就再没有机会完成这个心愿了。便请女儿无论多么困难也要帮自己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愿望。
此外,在信中,老人还希望能找到当时同在医院治病的病友“张静秋”。但按照规定,病人档案只会留存三十年。为了帮助陈老伯完成这个心愿,医院工作人员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爬上堆成小山的病历箱,一箱一箱查找,一页一页翻阅。不过很遗憾,历经一个下午,至今仍留存最早的是1979年的病历档案,无法帮老人完成这个心愿。
“那些德艺双馨的老医生不会想到,当年他们的真情付出,却被患者记了半辈子,更没想到这份感恩之心如此情深意切、厚重感人。这份医患深情足以感动我们每个人,也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那就是医护人员为患者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更是有意义的。”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金琰斐说。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