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5 现代快报新媒体
新闻链接:
http://www.xdkb.net/p1/shnt/20220125/250905.html
春节的脚步临近,在外忙碌的人们归家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因疫情影响,各地核酸检测需求骤增。25日,记者从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了解到,自元旦起,来院做核酸检测的市民激增,单日平均2000人次,高峰时3000余人次。为了不让一张核酸检测报告单成为乡愁,保障万家团圆,该院实行多项便民举措,医护人员24小时连轴转。
寒风刺骨,24小时坚守
1月22日深夜23时,温度跌至冰点,雨从中午开始已经下了一晚上。当大家都钻在温暖的被窝里,在市六院南门24小时核酸采集点,医护人员在寒风冷雨里,一刻也不曾停歇。“嘴巴张大,舌头压下去,对,啊……”采样人员何吟棋边示范指导,边把咽拭子伸入检测对象的咽喉部快速擦拭,遇到个子小点的人,她不时需要半跪下来,压低双腿。她蓝色卫生帽和防护面罩下,是旁人看不见的汗水和湿漉漉的刘海。
这几天,接连都是阴雨天,后半夜气温直逼零下。来采样的市民瑟缩着身子,捂得严严实实,轮到自己了,才把帽子和口罩拿下来,做完采样又立即戴上。“冷,风往骨头里面钻的那种冷,冻得流鼻涕,两只脚就像两块冰。不在夜里站个二十分钟体会不到这种感觉。今天还下雨,真的是风里雨里又湿又冷。她们一站就是一个晚上,不容易,不容易,太辛苦了!”湖北人张先生第二天准备返乡,在风雨里排队等了十来分钟,连连感慨医护人员的不易。
“我们累的时候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挺挺就过去了’。” 何吟棋说。
腿都肿了,“00后”显担当
1月24日清晨7时多,市六院核酸采样点就已经排起了长龙。“来,下一位往前走一点!”出生于2000年的袁树晴是标准的“00后”,工作敬业、动作麻利,效率一点不输前辈。“我今天是白班,七点半接班,到晚上五点,最近因为很忙,所以我会早一点来,晚一点走,为了大家开开心心回家过个年嘛。”
“我们这个团队目前是8个人,都是一群年轻人,大家吃苦耐劳,加班加点,经常主动延迟下班。”市六院全程医疗服务中心服务主管张建告诉记者,这一段时间,每天采样量是平时的五到六倍,所以采样点的姑娘们基本上都没有休息。
“现在几乎是不分昼夜,因为很多人知道白天人多,就晚上过来,所以我们晚上也一样忙碌,总之是24小时不停歇。好多孩子的腿一天站下来都是肿的,看了之后我也很心疼。” 张建说。
连轴奔波,10分钟吃饭
24日中午11时,采样点的姑娘们抓紧时间到一旁的临时休息室里轮流吃饭。“不到10点我就饿了,感觉不是干饿的,是嗓子喊饿的。”在核酸采样点负责人群疏导和缴费、取报告指导的周珊珊喊了一上午,肚子早就咕咕叫,她边说边拿起餐盒往微波炉里热。
中午吃饭的这段短暂时间,是她们一天里最惬意的时候,“吃饱了感觉又满血复活了!”正说话间,窗外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现在人又多了起来,需要增援!”门外话音刚落,周珊珊立即放下手中的筷子,“我不吃了,去忙了,你吃饱再来啊。”她快速擦了擦嘴,叮嘱同事毛彦媛一定要吃饱,然后麻溜地戴上口罩,一路小跑重又赶到排队人群中,在寒风中疏导人流、指导手机缴费,一丝不苟。
多措并举,温暖回家路
记者了解到,自2021年11月30日起,市六院还承接了南通兴东国际机场核酸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单日核酸采样及检测量最高达500人次。
针对院内外严峻、繁重的核酸检测任务,市六院采样人员、检测人员日夜奋战,PCR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检验人员三班倒日夜不停,一天出具四批次结果,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给广大返乡人员拿到核酸检测报告,顺利踏上回乡路。
考虑到户外天气寒冷,医院还安排后勤保障部门迅速出动,对核酸采样点进行改造,搭建帐篷抵挡严寒。同时,为让流程更优化、配置更科学、环境更舒适,医院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新的核酸检测点建设,预计2月底启用。
为帮助返乡人员快速、有序地做好采样工作,避免人员聚集和等待,医院还设置了春运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岗,并面向社会招募爱心志愿者,指导返乡人员如何通过手机端和自助端快速缴费、查取报告等,让他们带着浓浓暖意回家过年。仅两天就有40多位爱心大学生和热心市民踊跃报名。
2022.1.25 交汇点新闻
新闻链接: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1/Q6rc0eqQTRxPl6yP/1
2022.1.25 南通发布
新闻链接:
http://www.ntfabu.com/detailArticle/18201276_10325_ntfb.html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