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不平凡的人间,也是别样的天堂。每一天,每一个病人都在天堂门口挣扎,承受着终身血透的事实,但也都抱着一线希望,想要像个正常人那样生活、工作。同样,每一天,每一个照顾他们的丈夫或者妻子也在天堂门口守候,几十年如一日地倾其所能让爱人活得更好、更久、更有希望。
在市六院血液透析中心,有这样一群普通而又特殊的小人物,他们命运坎坷,却用最坚定的十指相扣演绎着患难见真情的相依相守——任岁月艰难,亦绝不放手!
(陈艳萍与丈夫曹国轩)
35年,“陪着她,无悔!”
年轻时,她高挑清丽,现在虽美貌不再,但身边一直有丈夫的陪伴和疼爱。如果不是25年前的那一场劫难,也许会一直岁月静好。如今,在丈夫曹国轩无微不至的照顾下,62岁的她已坚强地迈入患病后的第25个春秋。
1992年,陈艳萍和丈夫结婚整10年。彼时,她刚37岁,正值芳华,却毫无征兆地被诊断出尿毒症,这对她和丈夫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容不得喘息,接踵而来的是无底洞的医疗费。仅两年时间,丈夫曹国轩就为了她花掉全部积蓄。为了筹钱给妻子继续看病,曹国轩先后贱卖了省吃俭用、千辛万苦盖起来的两栋楼房,带着妻子四处求医,山东、上海、北京……只要听说哪里有办法就往哪里走。为了方便陪伴妻子治疗,曹国轩辞去原有的安稳工作,在医院附近摆地摊修脚踏车。寒冬腊月里,曹国轩一双粗糙开裂的大手泡在刺骨的冰水里,鼻子冻得通红,额上却汗珠直挂……
有一天,陈艳萍悄悄来到医院外,看到丈夫佝偻着身子忙碌的背影,瞬间,心疼、心酸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此刻的人生况味,只有她才能细细咀嚼。“我不想你再这样下去了,我想放弃了!不要再救我了!”她这样说。可是,他紧紧抓着妻子的手说:“只要你能好好地活在我身边,就算拿我的命去换,我都愿意。”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谈及丈夫曹国轩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陈艳萍几度哽咽。“有一回跟车送货,到了地方后,主家给了他10块钱返程路费,他却舍不得花,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把省下的钱给我买了一袋碎牛肉补身子。”2005年,陈艳萍住院5次、抢救2次。那一年,曹国轩在路上骑车时把左胳膊摔断了,但他坚持不让她一个人去医院,用另一只手单手推着自行车驮着她,不管刮风下雨,一次也没有落下。最让陈艳萍不能忘却的是,有一次120赶到之前,她躺在床上虚弱得不能动,大小便几乎无法控制,曹国轩对她说:“不怕,我用手给你等着……”
“老公对我太好了!我真的很幸福。”坐在六院血液透析中心走廊的长椅上,窗外的阳光照在陈艳萍的脸上,她依偎在老公肩头,眉眼间尽是甜蜜!
(顾美兰与丈夫胡荣富)
45年,“我就是她的双眼”
说实话,她长得并不美。因为患病,整个脸浮肿,还双目失明。但她却养得白里透红,快70岁了,皮肤还是饱满紧致,几乎看不到皱纹,脸上始终挂着幸福安宁的笑容。她躺在病床上,从脖颈旁边伸出一根导管,连接到床边的血透机上,机器在不停地转动,红色的血液就这样在管子里旋转,连同体内的毒素被分离排出。
她叫顾美兰,68岁,一周会来到六院血液透析中心三次,就这样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做4个小时的血液透析,寸步不离地陪伴她的是67岁的丈夫胡荣富。16年前,由于血糖升高没有引起重视,导致视力受损,渐渐地双目失明,本以为这已经是再残忍不过的打击了。没想到,5年前糖尿病再次向其伸出魔爪,并发尿毒症,需要终身进行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结婚45年,眼睛看不见10多年,生活上全靠老头子照顾,他真的是太辛苦了!要不是他服侍我,我坟头的草都不知道割了几茬了。”这么多年来,胡荣富一直守在双目失明的妻子身边,顾美兰每次聊到“老头子”,都老泪纵横。
从51岁到67岁,胡荣富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洗衣、做饭、喂鸡,然后去村里扫马路,约摸5点半回家伺候妻子起床洗漱、打胰岛素、吃早饭、吃药。6点20分,他准时从家里出发,骑上电动三轮车送妻子到医院,赶早上第一批7点的血液透析。4个小时的透析,12点左右到家,安顿好妻子后,来不及喝口茶,又得马不停蹄地拿起扫帚、簸箕、钳子去村里扫马路……这样琐碎又繁杂的生活周而复始,从无间断。
这么多年,为了给妻子看病,胡荣富心甘情愿从一个小老板变成了一个“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零工。他原本经营着一家小小的预制厂,手下有一群工人,因为要照顾妻子没有精力照应而匆匆关门,靠浇马路、挖灌溉渠等零工和做卫生来维持生计。胡荣富16年来从没出过远门,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回家看一下才放心。“不管去哪里,我都会牵着她的手一起走,我是她的眼睛。”老胡说。
16年来,经济的拮据、生活的压力从没有让胡荣富有过一丝离弃的念头,就像他说的,“有我在,就不会让她受苦,下辈子我们还要做夫妻。”
六院血液透析中心主任刘金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已有20年,提起科室的这些患者和背后的家属,她感慨万千。“我们的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地血液透析以维持生命。在充满不幸和荆棘的道路上,绝大部分的丈夫或者妻子选择的不是逃避和离弃,而是迎着暴风雨和爱人一起前进!”她透露,为了让尽可能多的贫困患者得到治疗的机会,3年前,医院还设立了爱心慈善救助基金,总计为191名因病返贫的尿毒症患者等大病患者提供了救助。
本报通讯员张凌丽 本报记者冯启榕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