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病症,急性胸痛最为凶险的三种病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栓塞,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最多见。但是,在中国,因心梗失去生命的患者实在太多。据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概只有7.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其他绝大多数患者则错过了黄金急救时间。国家卫生计生委专门发文强调要加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的建设,提高早期再灌注治疗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胸痛中心因此应运而生。 近期,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正协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通过专家入驻指导、远程技术支持等形式,打造首家沪通区域协同模式的胸痛中心。沪通协同模式的胸痛中心创新在哪里?能为患者提供哪些服务?笔者特别采访了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执行主任——徐亚伟教授。
徐亚伟 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上海市首届十大仁心医师
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
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大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同济大学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泛血管病研究所、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心脏康复学组常务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秘书、上海市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及心血管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秘书长(WACC)等。
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经桡动脉行各种高难度复杂性冠心病的PTCA及支架手术,特别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方面,尤其是房颤的介入治疗,为国内较早采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技术、冷冻消融技术和CARTO技术的专家之一。多次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于2014年带头开展的LAmbre左心耳封堵手术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左心耳封堵手术中心;2016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美联合心血管专科医师培训中心”。
十院心脏中心:
信息化带来的竞速 心梗急救成功率位居世界前列
提起徐亚伟教授,不得不提到他所在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团队近年来所创造领先世界的急性心梗抢救成功率。目前全球范围内,国际领先的医疗机构的救治死亡率在3%左右,而十院心脏中心绿色通道死亡率仅为1.32%。
徐亚伟教授介绍,对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胸痛的救治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的救治。医院的医疗急救体系是否完善、运行是否流畅,直接决定了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结果。因此,他所在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团队,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了医院多学科软、硬件资源,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涵盖院前、院内以及出院后一站式、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和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体系。该体系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化,20余个摄像头、10余辆急救车、人手一台的医生接收终端,让每一个疑似心梗的患者都能被一张巨大的信息化网络层层包裹,实现信息和医疗的“即时流通”。“网”的核心位于十院心内科会议室。
走进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会议室,一面巨大的屏幕扑面而来,20余块屏幕组成的巨型屏幕方阵显示着闸北地区数十辆急救车、急诊室、导管室、影像科的实时景象。一旦疑似心梗患者被接上救护车,这张无形的“网”就会被瞬间激活。
急救车上,急救医生配备了头戴式高清摄像头,实时将图像传输到绿色通道指挥室;患者上车后,随车医生使用车载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测、急救,车载心电图仪的监测数据及图像实时传输回指挥室,指挥室值班医生根据图像、监测数据判断患者发病情况,通知急救部门准备救治方案;与此同时,患者入院信息及检查图像同步传输至医生的手机,通知患者入院及病情,如有必要,还可通过会诊确定危险程度及抢救方案。当急救车到达时,医生、护士、抢救方案均已严阵以待。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张网居然难能可贵的实现了“移动”功能。
徐亚伟教授和十院心内科的医生都随身携带着2部手机,一部为通讯手机,另一部,就是为这张网准备的。
每一部手机上都装载着专属于这张网络的信息终端,打开APP,即使医生在外地开会、在车上、在机场,都能随时看到院内急救场景,并且实时接收导管室、心电图仪传输来的高清图像进行远程会诊。每位医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打开手机,都能够随心所欲的调取急救所需的海量信息。
六院胸痛中心:
复制+创新 打造胸痛患者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急性胸痛救治的基本原则,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实施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胸痛患者就诊偏晚,治疗时机延后,多数患者丧失最佳治疗时间窗,加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抢救成功率极低,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很多患者往往在救命的关键时刻,一味地往当地最大的医院赶,把宝贵的抢救黄金时间都白白地浪费在路上。
以往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长达5-8小时以上,患者对疾病缺乏认知,医师对疾病认识不清,对急救措施不了解以及院前急救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高危胸痛患者的生命流逝。既往急性胸痛的救治仅注重于院内急救,忽视了胸痛严重性的社区宣教、社区和院前急救医生早期评估能力的培训、危险分层评分标准的制定、院前院内信息互通等胸痛救治中的关键环节。
因而,只有让更多的具备建设条件的医院起建立胸痛中心,不断完善院前、院内的关键救治环节,才能让急性胸痛患者能够就近得到快速的救治。徐亚伟的想法与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金琰斐院长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在两院长期、全方位合作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利用六院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市急救中心城北分站的急救资源,复制上海十院的胸痛救治模式,共同建立一个在南通范围内与国际医学理念接轨的、与上海同质化、具有一定规模的胸痛中心。从2016年12月动议,双方经过了多次会商论证,明确了胸痛中心的建设总体思路、组织体系和业务架构;多批次进行了人员培训与社区培训,完善了标牌标识和信息化救治绿色通道建设,各项监测、检测、救治设备的也陆续调试到位。
谈及即将正式运行的六院胸痛中心,执行主任徐亚伟教授说,六院的胸痛中心建设起点很高,将会完全植入上海十院心脏中心独创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系统,搭建区域联动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预警装备优势,提高应急救治能力。以“大急诊”理念为依托,开展广泛的社区居民胸痛知识预防宣教和院前救治意识宣教,提高社会群众认知、防范能力、健康维护能力。同时,深入开展基层医生培训,充分发挥院前急救团队预处置作用,推动急性胸痛救治“战线前移”,努力实现对急性致命性胸痛疾病的早期发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临床愈后的最优化救治。此外,结合六院互联网+医院项目的实施,对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配备移动小监护器,实现心电、血压、血氧监护,在患者可能自己还没有感觉的时候,就提早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提前预警。同时,充分整合急救体系和医疗体系资源,与社区卫生中心、急救中心、疾控中心等形成联合工作网络,通过信息化手段,共享院前、院内多学科信息,建立有效的局域救治网络,利用城北急救分站的优势,实现与120院前急救系统的无缝衔接,并依托D to D系统,实现上海十院心脏中心对南通六院胸痛中心接诊患者的跨区域远程救治。
筹建中的南通六院胸痛中心
将复制移植上海十院胸痛中心模式
急性心梗患者救治流程演示
1.院前急救检测系统:装有急救系统的救护车+装备单兵急救装备的救护人员
当急救车接到病人时即刻检查,将采集到的检查到的数据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发送至六院胸痛中心指挥屏和值班医生的移动设备上。
2.院内“多对一”远程会诊系统:直连上海十院心脏中心,实现视频、音频双向传输
对疑难杂症病例可以立即进行邀请上海十院心脏中心专家会诊,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借助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远程会诊、救治。
3.远程实时监护系统:全天候手术室、CCU监护+既往病例分析
上海十院心脏中心的急救系统专家可随时通过手机端等移动PACS系统,远程查看手术室患者造影图像、进行实时手术指导,同时也可实现对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在院患者的实时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监护,实现远程指导。
温馨提醒:对于本身患有冠心病等心脏病的患者,一旦出现胸闷、胸痛、上腹痛,不能抱着侥幸心理“等一等”、“先看看再说”、“可能是胃痛?”,应该立即到心血管科专、急诊科的胸痛诊室进一步检查治疗,明确有无急性心肌梗死等高危心血管疾病,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