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肝病”,大多数人脑海里总会浮现“乙肝、丙肝”等,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人们在享用美食的同时,也在不断加重肝脏的负担,营养过剩不爱运动容易形成脂肪肝,长期饮酒过量容易形成酒精肝,药物使用不当则会引发药物性肝损害。
每年的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维护肝脏,增进健康”。记者在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了解到,因“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入院的患者逐年上升,其中22岁的小孙就因长期大量酗酒诱发消化道出血、肝硬化,一年住院7次。
年轻小伙长期酗酒导致酒精性肝病
22岁的小孙已有十多年的“酒龄”,“他从小就跟着爷爷一起喝酒,近两年来,喝酒更是频繁了,开心的时候也喝,烦躁的时候更是借酒消愁,酒量也逐渐增大,一天能喝七八斤黄酒。”病床旁的孙母为此忧心忡忡。由于长期酗酒,小孙半年前就开始出现手抖、心慌等症状,连走路都是晃晃颤颤的,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呕血、便血的情况,基本上每两个月就会住院一次。
小孙告诉记者,他自己也不止一次的尝试过戒酒,但是每次都坚持不了几天,一看到别人喝酒就受不了,每天都要喝几杯才会觉得过瘾,感觉没有酒就不能活一样,最终导致了酒精性肝病。
市六院消化内科主任姜树中介绍:“酒精肝是最常见的酒精性肝病,酒精进入人体大部分在肝脏中代谢,而在代谢过程中分解出的乙醛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长时间就会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纤维化,严重时可致肝硬化,进而会有发展成肝癌的倾向。”姜树中解释道,酒精肝临床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右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70%~80%的患者转氨酶升高,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性肝病的重要手段。
警惕滥用药物也可引发药物性肝损害
近年来因滥用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病人越来越常见。去年12月,刘先生发热感冒后就自行去药店买了两种感冒药同时服用,每天早中晚各服四粒,连服3天后,刘先生出现了乏力、食欲不振,到市六院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居然超出正常值最高限15倍,而谷草转氨酶(AST)竟然超出了正常值的36倍。医生表示,ALT、AST升高是肝脏损害最敏感指标,刘先生的情况考虑为药物性肝损害,住院12天后,刘先生才康复出院。
医生解释,肝脏是药物转化、代谢的主要器官,尤其是口服药物由胃肠吸收后即进入肝脏,在肝内的浓度较血液及其它器官中高。但,任何药都是双刃剑,一些人有病不找医生,自己去药店买药,但又根本不了解所购药物的不良反应,买来就用,结果造成肝损害。还有就是像刘先生这样的,同类型的药物“加量吃”、“混着吃”,很容易造成其中的药物成分累加服用,超过正常用量,加重肝脏、肾脏的负担,带来不良反应,轻则出现头晕、乏力、皮疹等,重者引起大片肝坏死,形成重型肝炎,有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如诊治不及时,有可能危及生命。
医生提醒,现代人保健意识很强,服用“保健品”及“营养药”、“减肥药”“中药”,由于这类“药物”成分复杂,再加之个体差异较大,往往易造成肝脏的损害,从而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此外,慢性病长期用药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不要道听途说轻信广告,自己随便买药服用,也不要擅自改变服药剂量,切记不要有“保健品”“中药”“膳食添加剂”是“天然药物”无毒的想法。
让肝脏少加班少负担少压力受优待
市六院消化内科主任姜树中表示,肝脏承担消化、解毒、代谢、免疫、合成等许多重要功能,但在临床接诊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都有这样那样的误区,认为“脂肪肝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可以了,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需治疗”、“得了酒精肝,少喝点就没有关系”、“药物性肝损害不要紧,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实则不然。医生表示,肝脏早期损伤症状不明显,一旦受到损伤往往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很多肝脏功能异常的患者在早期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表现为轻微的头昏、乏力、食欲不振、恶心、低热,但往往易被忽视。一旦出现肝区疼痛、腹胀、消瘦、发热、皮肤黄染伴瘙痒,尿色深黄似浓茶等症状就晚了。所以,加强对肝脏疾病的了解和认识,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定期随访非常重要,可以杜绝大部分肝病的进展,减少终末期肝病的发生发展。
那么,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保护肝脏呢?姜树中提醒广大市民,保肝护肝简单说来就是要让肝脏“少加班、少负担、少压力、受优待”。具体就是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充足睡眠、安全用药。如果检查发现了肝病,除了及时治疗,还需定期到医院随访、检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肝脏。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