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一个头盔,眼前人的血管、组织瞬间放大数十倍地立体“悬浮”出现在面前……这,不是电影银幕上的3D科幻片,而是手术室中的真实场景。9月1日,在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手术室内,该院微创胸外科医生就戴上这样一个神奇的黑色头盔,首次借助混合现实技术(MR)眼镜,为两名肺部肿瘤患者成功实施了胸腔镜微创手术,填补了苏中苏北地区空白。
54岁的冒女士1个月前体检发现左肺上叶有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结节。在家人的陪伴下慕名来到市六院微创胸外科要求手术。1日,冒女士被推入手术室。不过,这场手术和以往大不相同,不同于之处是医生多了一个“神秘武器”——黑色头盔,神奇的头盔一带,冒女士的立体图像立即“悬浮”在空中,血管、气管、胸廓等都看得一清二楚。
市六院微创胸外科团队骨干胡学飞博士讲到,很多肺微小结节患者的病变很小,也许只有一公分,甚至几毫米,以往,医生只能依赖CT检查结果,在大脑中“想象”还原结节与周围组织的结构,术中靠医生手指的触觉来寻找病灶的位置,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病灶越小、越软、距离肺表面越远,术中的准确定位率越低。如果是多个结节,要能全部找到,这就要完全依赖主刀医生的经验、应变能力等。而现在,我们事先把患者的影像数据输入系统,出来的是为患者“私人定制”的3D立体模型,再运用MR技术,通过一种特殊的眼镜将这个模型“放置”在空中特定的位置或者与人体相匹配,这种感觉就像在手术时加了导航一样。就像从前开车没有导航的时候,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通过问路或者看地图虽然能到,但是可能会走一些冤枉路。然而加了导航以后,想要去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都能通过最便捷的路线到达。将这种MR‘立体导航’技术运用到手术中,可以让组织结构放大数十倍,自由旋转、移动等,手术视野更清晰,操作起来更自如,肿瘤定位更精确。可以看到很小的结节以及旁边血管、气管、静脉、动脉的位置,切多少、切到哪里都能更加明确,有利于我们为患者进行更精准、高效的治疗,减少正常肺组织的损伤,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而且每个患者个体化差异很强,运用MR技术以后,一些变异的血管就能够提早知道,避免经验操作的误导,减少出血和不必要的损伤。”胡学飞说。
随后,手术团队又用该技术为一名42岁的张先生做了肺部肿瘤精确切除手术。参与手术的六院微创胸外科主任范岗告诉记者,随着以混合现实技术为代表的医学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它正与临床医学有机融合,为临床诊疗模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为外科医生提供精准医疗的科学依据。两名患者进行的都是肺段切除手术,对细小结构中血管、气管的来源、走向需要更精确的了解。在MR引导下手术,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均得以提升,提高了手术效率,缩短了手术时间,两人手术台上的操作均只用了1小时左右。
据了解,这项新技术今后将在六院胸外科微创手术中常态化开展,使更多的患者获益。那么,患者的手术费会增加吗?“不会,这是我们医院为患者提供更高质医疗服务的一项惠民举措,也是我们医生提高手术技术的一种方法,不会给患者增加任何额外的经济负担。”该院院长金琰斐表示。
通讯员:张凌丽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