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疗题材剧《问心》的热播,让心脏健康成为广大网友关注的焦点。
不过你知道吗,如果心脏出了问题,同样会给大脑“添堵”↓↓
“心脑不分家”
病因在心,发病在脑
心源性脑卒中
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心源性脑卒中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且常导致重症脑卒中,是心脏在收缩、舒张的过程中,心腔内的微血栓脱落,伴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引发脑血管栓塞,会导致偏瘫、偏盲、失语、认知障碍甚至死亡。
“当出现房颤时,心脏不规律跳动,血液在心腔内的流速变慢,长期形成的附壁血栓突发脱落会造成脑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等动脉栓塞,出现相应的缺血性损害。”神经内科(二)主任高尚艳表示,除房颤外,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性心肌病、心脏黏液瘤等心脏疾病都有可能会引起心源性脑卒中。
此外,高龄、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也会增加患心源性脑卒中的风险。因此,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人群,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更应关注心脏健康,预防心源性脑卒中。
2023年10月29日是
第18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
“卒中:重在预防”↓↓
虽然脑卒中来势汹汹、危害极大,但其实它是可防、可控的。对于心源性脑卒中,市民朋友应做到定期体检,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高危因素进行自我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控制血压
35岁以上的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者最好每月测量1次血压;高血压病患者应该每日测量1-2次血压,还需要辅以药物治疗。
控制血糖
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人建议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有糖尿病家族史和卒中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控制血脂
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对于缺血性心血管病及卒中的高危人群,应该每3-6个月就要测定1 次血脂。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者(→你真的胖吗?科学测量说了算)应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减少发生卒中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每天饮食的种类应该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每日食盐不超过5g,少油饮食,控制胆固醇、碳水化合物摄入,避免饮酒和吸(二手)烟。
科学运动
健康成年人每周可以参加3-4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次持续运动约40分钟以上,中老年人则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有益身心的健身运动。
积极治疗心脏相关疾病
因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冠脉综合征等心脏疾病患者的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这类人群应定期体检复查,遵专科医嘱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