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突然长了肿块,“真凶”却不能明确。
是什么让诊断如此扑朔迷离?
真相究竟能否水落石出?
近日,李先生(化名)带着这些疑问来到南通六院。
原来,李先生因发现颌下肿块,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后,在当地医院切除了肿块,病理结果提示肉芽肿性炎伴坏死。医生说,首先考虑是结核等特殊感染。
“可我没有接触过结核病患者,肺上也没问题,怎么会是结核呢?”为了尽快查明感染真相,以便接受进一步治疗,李先生找到南通六院结核病科三病区主任秦志华。
常规检测显示——
PPD结果:阴性
T-SPOT结果:阳性
病理组织常规抗酸染色未找到抗酸杆菌
“病理诊断依据尚不足,不能确诊结核病。但综合患者情况,我们仍高度怀疑是颌下腺结核。”秦志华主任介绍,结核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是一个不断观察和分析的过程,常见的检测方法为TST(结核菌素皮肤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C-TST(新型结核抗原皮肤试验)等。针对肺外结核等疑难结核病,还有一个重要途径——病理学检查。
结核病的病理改变是一种肉芽肿性炎,仅根据标本的组织学无法与其他肉芽肿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要通过病理明确结核病诊断,除了病变组织及细胞病理变化符合结核病病理变化特征,必须具有结核病病原学证据。传统的抗酸染色阳性率低,且不能区分是结核分枝杆菌还是非结核分枝杆菌。
“常规诊断难明确,还可以通过分子病理检测进行进一步探究。”终于,通过分子病理检测技术,在病理组织中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经综合考虑,确诊为颌下腺结核。李先生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安心地接受了针对性抗结核治疗。
分子病理检测助力结核病诊疗
随着分子病理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其在结核病的诊断中占据着越发重要的地位。它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组织标本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
分子病理检测的优势
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子病理检测可以直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DNA,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快速检测:相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分子病理检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结果,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无需培养:分子病理检测不需要进行细菌培养,避免了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培养时间长、操作复杂、污染等。
对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怀疑为结核病的患者,在常规检查手段不能明确诊断时可以采用分子病理检测进行确诊,尤其针对肺外结核以及肉芽肿等形态学难以分辨的组织标本,分子病理检测提供了有效的诊断手段。
此外,分子病理检测还可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基因,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抗结核药物;以及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分子病理检测监测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水平,评估治疗效果。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