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号中午12时许,有市民在人民路王府井停车场附近发现一名七旬老妪独自坐在路边瑟瑟发抖,神情呆滞。上前询问后发现老人无法正常交流,可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随即拨打了110电话,将老人送往救助站。老人在救助站不吃不喝,身体非常虚弱,且工作人员发现她的双手不停颤抖、大小便失禁,便立即将老人送往了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
无名老人抗拒诊治
医生悉心照料方说出姓氏
“老人送来的时候非常紧张,眼睛时时刻刻紧盯着周围的人,只要发现有人靠近,她就会立刻把手举起来,护在身前,不许任何人靠近,身体检查一度进行不下去。”在准备为老人检查救治时,老人的行为让现场的所有医生都犯了难。为了不耽误治疗,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当机立断,在不伤害老人的前提下,将她控制住,在几名医护人员合力配合下,终于为她做了全身体格和相关辅助检查。检查后初步发现,老人患有脑梗,同时伴有脑萎缩。至于老人双手不停颤动的原因,神经内科王郁主任推测可能与精神情绪反应或帕金森症有关。
由于近日天气转凉,老人长时间流落街头,身体非常虚弱,来院的当天晚上就腹泻了四、五次,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萎靡。为此,院方安排了护理人员配合看护,及时为老人清洗,并挂上了营养液,配上抗感染以及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经过一个晚上的治疗,老人身体情况终于有了改善。原本闭口不言的她,在医院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安抚下说出自己姓徐,家住易家桥。但除了这两个信息,老人便再也想不出其它有效信息。可茫茫人海,光靠这两个信息又如何联系到她的家人呢?
多方联动终寻家属
这已不是老人第一次走失
在六院对老人进行紧急救治的同时,南通市救助站也立刻联系了电视台《城市日历》栏目,希望能有观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老人早日回家。在多方联动积极寻找下,11月5日早上9时许,一位陶姓中年妇女在记者的带领下,来到了市六院住院部二楼的神经内科病房。一看到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陶女士鼻子一酸,眼泪就跟着掉了下来。
“这就是我的妈妈,今年75岁,今天是她走失的第四天了,我们全家着急得都要崩溃了!”看到自己的母亲安然无恙地躺在医院里,陶女士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在陶女士的记忆里,这是母亲流落街头最长的一次,“以前她也丢过,但都是第二天晚上就回家了,这次让我们非常着急。”
据陶女士介绍,徐陶英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平时喜欢一个人出门闲逛,由于病情发展导致记忆力衰退、表达沟通能力丧失、情绪暴躁,因此经常走失。“以前我们都会在她的衣服里放联系卡片,但是这一次却疏忽了,我母亲因此流落在外四天,要是没有医院、电视台和救助站这些好心人,后果我真的不敢想象。”看到母亲毫发无损,陶女士仍心有余悸。
老年痴呆有迹可循
儿女和老人可以这样做
说到对于母亲日常的看护,陶女士十分犯难,“我母亲在生病之前是个头脑伶俐的人,现在什么都记不清了,有时连我也认不得,我们都很难过。她除了这个病,身体也还算可以,经常性地往外走,我们看又看不住,把她锁在家里我们又不忍心,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年痴呆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脑部会退化、萎缩,脑功能逐渐衰退,导致成老年痴呆。在我国,估计有约645万老年性痴呆病人,80-85岁的老年人中约有20%患有老年痴呆。”六院神经内科的王郁主任表示,如果发现家里的老人有记忆减退、情绪行为易变、性情改变以及乱放东西等前兆症状,例如容易遗忘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即使提醒也记不起;外出容易迷路,记不起熟悉的人的名字,不会计算收支;情绪大幅度波动,性格变得多疑、易怒,应尽早带老人去医院检查。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的办法,但是通过药物治疗和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延缓疾病进展。但如患者不及时接受或不坚持正确的诊疗,将无法控制疾病的进展,病情发展到重度后将完全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常因褥疮、骨折、肺炎等并发症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农村老人进城、空巢老人和老年痴呆症的日趋增多,老人走失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常见到“寻找老人”的求助。有的老人被幸运找回,有的一去不返。专家提醒,家里如果有老年痴呆患者,应尽可能多地给予陪伴,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减少他们情绪上的波动。如果患者喜欢出门走动,那家人就必须在他们的衣服里放一张联络卡片,上面要写清患者的姓名、病情以及家属的联络方式,一旦走失,这些信息就可以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家人。此外,老年人更要坚持老有所为,保持精神活跃和心态年轻。
官方微信号
在线挂号查询
官方咨询号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782号 苏ICP备14014927号-1
南通市第一老年病医院(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通市肺科医院)版权所有